3项目获教育部2018年度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布者:单宝来发布时间:2019-01-21浏览次数:407

【本站讯】2019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有3个项目获奖。其中,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印兴耀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含油气性预测”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卢双舫教授团队完成的“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应用”和石油工程学院戴彩丽教授团队完成的“稠油油藏多场耦合化学强化蒸汽高效开发及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通用项目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28位。

“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含油气性预测”项目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印兴耀教授负责,吴国忱、宗兆云、张繁昌、张广智、曹丹平、张佳佳、王保丽、梁锴等参与完成。该项目针对“岩石物理驱动固液解耦流体识别”中存在的科学难题,提出“叠前地震-测井联合反演岩石模量”的技术体系、突破了勘探地球物理“油气敏感参数间接预测”的局限、开创了岩石骨架、流体及物性解耦预测‛的先河;形成的非均质岩石物理建模及岩石模量多级反演、油气敏感参数叠前直接反演、固液解耦油气识别等3项核心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创新的软件模块在中石油GeoEast、中石化NEWS及中海油MIAS等国内主流商业软件平台集成转化,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的“中国芯”作出卓越贡献。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27篇,SCI收录46篇,EI收录36篇,国际会议论文108篇。

“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及应用”项目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卢双舫教授负责,薛海涛、王民、李吉君、陈方文、黄文彪、肖佃师、王伟明、陈中红、杨金秀、唐明明、陈国辉、李俊乾、李文浩等参与完成。该项目针对烃源岩评价过于笼统不能反映生油、生气地质历史及生烃机理这一具有明显地质勘探意义和科学意义的难题,创立了实用化的有机质生烃动力学理论,成功应用到油气形成过程的定量描述,揭示了有机质生烃机理、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机理、二次生烃机理、生物气生成机理。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参数优化标定的软件,建立了系统的油气资源量的定量评价技术。项目成果在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济阳坳陷、海拉尔盆地等多个区块进行推广应用。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专项采用该项目建立的生烃动力学模型及产烃率评价方法,在多个盆地进行应用。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1项;在国内外专业领域期刊发表论文567篇,其中SCI收录151篇,EI收录287篇。

“稠油油藏多场耦合化学强化蒸汽高效开发及应用”由石油工程学院戴彩丽教授负责,蒲春生、赵明伟、赵光、王森、刘静、吴一宁、孙永鹏等参与完成。项目针对传统稠油蒸汽热采能耗高、效益低的重大难题,基于稠油注蒸汽开发过程温度场、压力场、化学剂浓度场多场共存基本规律的认识,在蒸汽封窜理论与方法、新型封窜及降黏体系和波动-化学强化蒸汽降黏技术与装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形成了稠油油藏多场耦合化学强化蒸汽高效开发新技术,显著提升了稠油高效开发技术水平。项目成果在辽河、胜利、新疆、河南四大主力稠油油田实现规模化应用。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1项(美国专利1项),获专利奖3项;出版专著2部,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26篇,SCI/EI收录63篇。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技术发明奖(其中含专利类)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单位;科技进步奖(其中含推广类和科普类)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科学普及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青年科学奖授予长期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并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的在校青年教师。2018年授奖项目共308项,其中一等奖125项、二等奖183项,10人获青年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