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晓辉教授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红宝石9999hbs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现为中华口腔颌面外科唇腭裂组成员、中国唇腭裂诊治联盟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学基金会评议专家、国务院学位办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组评议专家、北京市等5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中国博士后注册专家、日本唇腭裂协会国际援助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主考官、口腔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口腔医学研究》等10余种国家级杂志副主编及常务编委、《Journal of Hard Tissue Biology》 杂志通信编委。黑龙江省唇腭裂诊治中心主任。
多年来一直从事腭咽闭合功能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内工作期间,率先使用了无创伤实时扫描超声波诊断仪,观测腭裂患者参与腭咽闭合功能的咽侧壁运动,建立了腭咽闭合功能客观定量的评价方法。并借助声学领域的1/3倍频程语音频谱仪,分析了腭裂患者语音频谱特征及解剖结构改变造成的语音频谱变化。赴日本留学期间,在日本唇腭裂学会理事长大桥靖教授的指导下,对腭咽闭合功能调控机制进行了神经生理学研究。搞清了刺激不同口腔粘膜引起参与腭咽闭合功能的主要肌肉—腭帆提肌的反射特性。并获得日本外国医师临床修炼许可证。1996年归国,为黑龙江省第一位口腔医学博士。组织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首家腭裂语音治疗室。在二维频谱上和三维频谱上,分析元、辅音的语图模式,反映出患者的发音能力和特点。结合元、辅音的声学特点,即可对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进行判定。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省内开展了唇腭裂综合治疗工作。包括腭裂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外科正畸和鼻唇二次整形手术等;在国内首先开展对出生后腭裂患儿进行早期的哺乳指导,佩带腭裂哺乳托诱导颌骨发育,腭裂语音训练,并开展了双侧唇裂手术的新术式,同时采取了无损伤器械及材料,解决了术后瘢痕与畸形的难题。目前研究了TGFA Tq1、TGFβ2、TGFβ3、BLC3、SUMO1、CRISPLD2、IRF6、TFAP2α等基因与唇腭裂发病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唇腭裂家系中的表达情况。还将继续寻找中国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相关基因,寻找出与唇腭裂发生相关的主基因,对其定位、表达及其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一系列分析,为揭示中国人发生唇腭裂的遗传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同时也将为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在头面部发育畸形疾病诊断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如舌癌、牙龈癌、口底癌、甲状腺癌、喉癌的综合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从事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曾担任日本口腔系本科(6年制)的口腔外科学、口腔病理学等课程的临床教学,并协助指导口腔外科学博士生的课题完成。担任口腔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临床医学系7年制口腔专业课、临床医学系5年制、临床麻醉专业5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班的教学。指导的25名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已毕业、3名博士后已出站,在读博士后1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3名。连年获评“红宝石9999hbs优秀教师”、“教学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口腔科学》统编教材1部,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曾承担主持国家教委“关于腭咽闭合功能调控机制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的课题一项,主持黑龙江省科委“腭咽闭合功能矫正装置开发的研究”的课题一项,主持日本文部省国际共同研究“日本人与中国人唇腭裂发病因素的遗传学研究”的课题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级攻关课题、省级重大课题10项。搞清了刺激不同口腔粘膜引起参与腭咽闭合功能的主要肌肉—腭帆提肌的反射特性。提出了口腔咀嚼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者逆转水平(Reversal level)起调控作用的新理论,完善了口腔颌面领域内神经肌肉的反射规律。近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余篇。SCI收录杂志文章36篇。曾获哈医大医疗新技术成果奖4项。研究成果已获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曾获黑龙江省归国人员报国奖、哈医大十二五优秀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领军人才。